配资门户|网上配资门户反而可能是管得太宽、太多、太细
文|凝妈悟语
我们听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经验时,常常听到这样说:我其实没怎么管,孩子都是靠自己。
这听起来好像是谦虚的托词,让人感觉太“凡尔赛”。
但是,当我们真正和这些家庭接触过,深入了解后,往往会发现,他们说的是真心话。
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不管,恰恰相反,它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教育真相:
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够优秀,不是父母管得太少,反而可能是管得太宽、太多、太细,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。
尤其是在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上,父母的过度介入,往往会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绊脚石。
想要孩子真正有出息,父母最大的成功,是在以下3件事上少插手,退后一步,智慧放手!
第一件事:孩子能自理的事,坚决不插手展开剩余87% 孩子会吃饭了,大人还端着碗追着喂。 孩子会上厕所了,还要帮忙把尿。 孩子能自己穿衣服了,还会帮忙代劳。 孩子可以整理书包、房间了,父母总是忍不住替他收拾。父母总认为孩子没长大,内心觉得孩子做得慢或不够好,帮他做更快更省心。
帮孩子处理这些可以自理的事情,其实费力不讨好。
孩子失去了反复练习的机会,动手能力自然落后。这不仅影响生活独立性,还影响多个方面。
这些自理能力都是精细动作的练习,手部发展对大脑发育、手眼协调、空间感知等认知能力发展至关重要。
整理自己的物品、完成生活小事,是孩子建立内在秩序感和掌控感的重要途径。每次独立完成,都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体验,带来“我能行”的成就感。家长代劳,等于剥夺了孩子建立这种积极自我认同的机会。
想象一下,当别的孩子迅速利落地穿好球衣准备上场,你的孩子还在手忙脚乱甚至需要求助,那份挫败感会影响他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。
“妈妈,帮我穿衣服!”、“爸爸,帮我倒水!”、“奶奶,帮我拿水果!”…… 这些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,因为习惯了被代劳,孩子会显得“无能”,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模式,干啥都喊妈。
所以,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,让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事。
我们大多数家长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,从小父母很少干涉,自理能力强,能很好地适应环境,管理好自己的各项事务。
第二件事: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的事,尊重不干涉 孩子想玩某个玩具,家长常常按自己的喜好强行更换。 孩子想吃某样食物,家长总是以“没营养”、“不健康”为由否定。 孩子想穿某件衣服,家长评头论足甚至严词拒绝。 孩子想和同学朋友玩耍,家长因各种顾虑频频阻止。父母有各种担心:“我的选择更好、更安全”、“孩子不懂,我得把关”、“担心他吃亏,走弯路”、“担心孩子贪玩不学习”。
事无巨细的干涉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,导致“对着干”的行为。
更重要的是,长期被剥夺选择权,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深层的匮乏感和不被信任感。
心理学上有个观点: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受限的选择权,可能在成年后以过度补偿或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呈现。
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我特别喜欢白色的鞋子和裙子,但妈妈总说‘奶奶不喜欢白色,会唠叨’,从不允许我穿。唯一一次鼓起勇气买的白色连衣裙,也被送给了表姐。白球鞋只能偷偷穿,回家赶紧换掉。
40多年过去了,那种小心翼翼、渴望不被满足的感觉依然清晰。现在,我总忍不住买白色的衣服,大概就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。
小时候想和同学玩,总被盯得很紧,规定时间必须回家。每次出门都胆战心惊,玩不尽兴。久而久之,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和同学自然相处,社交能力越来越差,现在就是典型的“社恐”。
发展心理学认为:自主决策能力是在一次次“微选择”中锻炼出来的。
选择意味着承担好的后果或坏的结果。
从小没有机会在小事上练习选择,小到穿什么、玩什么,孩子未来在人生大事上可能很难做出明智决策并承担责任?诸如大学专业、工作、择偶等等。
所以,在安全的前提下,还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吧!
从带大儿子的经验看,允许他选择,虽然当时感觉有些冒险,有些不情愿,但是当儿子19岁时,发现他正在向我们的心中所愿积极发展。
第三件事:孩子学习(尤其写作业)时,忍住不“监工”孩子写完作业,家长忍不住逐题检查,要求修正所有错误,确保交上去的是“完美答卷”。
孩子写作业过程中,家长不断提醒:“字写歪了!”、“这个句子不通!”、“你理解错了!”,孩子一遇难题,立刻求助,家长马上讲解。
这样的错误,也是我带一年级儿子的真实写照,当然理解这种心态 :
“怕孩子出错被老师批评,孩子不自信”、“怕孩子改错太多,太累”、“怕班上孩子太多,老师顾不上每个孩子,孩子学得不扎实”、“不盯着孩子,怕他不认真”。
但是,父母代劳检查修正,孩子交上完美作业,表面很光鲜,实际上隐患巨大。孩子得A+,受表扬获得奖励贴纸,不能抵消危害后果的万分之一。
教育专家普遍认为,错误是学习的宝贵资源。暴露错误,才能精准施教。
孩子可能因为“反正全对了,妈妈都给我讲了”,在课堂上放松警惕,错过真正理解知识点的关键时机。
老师看到的也是“假象”,无法准确掌握班级和个体的学习难点,教学失去针对性,该夯实的重点被轻易带过。
最终,孩子的知识漏洞如同滚雪球,成绩可能不升反降。
父母也很受挫败:付出了那么多,孩子却不争气。
写作业过程中频繁的打断和提醒,是对孩子专注力的严重干扰。
孩子刚进入思考状态就被打断,思路难以连贯,长期如此,专注力必然受损。
更关键的是,这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、试错和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孩子会形成路径依赖:“反正妈妈会告诉我哪里错了、怎么做”,遇到困难不经思考直接求助:“妈妈,这题怎么做?”、“我不会!”。
斯坦福大学卡罗尔·德韦克教授的“成长型思维”理论强调,面对挑战和错误时坚持思考、寻找策略的过程,比最终结果更能促进能力增长。
父母成了“编外教师”和“监工”,身心俱疲,还容易抱怨“老师把责任转嫁给家长”。
实际上,负责任的老师更希望看到孩子真实的作业情况,以便了解教学效果和个体差异,进行有效反馈。
开家长会的时候,老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,老师说:有些孩子每次交上来的作业都是100分,但是在学校做题实际不是这个样。我认为孩子都会,很容易忽视一些易错点,上课就讲的不全面,不能真正帮到孩子。
因此,我开始反思:
在家里纠错,孩子只能当时改一遍,再上一次错题本,实际印象并不深刻。
学习笔算加减法时,孩子不习惯列草稿,错了十几道,让他改正,误以为他记住教训,结果回学校又做新的试卷,还是错误连篇,老师又找他重做。
在家里出错多,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,亲子关系变差,孩子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好。
在学校纠错,孩子需要改5-10遍,还要再上错题本。而且,孩子因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错,会认真听讲。这种理解性订正和重复性练习,印象更深刻,避免再次犯错。
父母不再帮忙纠错,孩子因为害怕改错太多,反而激发了写作业时的自主和专注,形成更高效、更有价值的学习闭环。
所以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孩子的作业就放心交给老师检查吧,我们只做好必要的辅助拓展就好。
写在最后:
父母的爱与责任,在于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、必要的引导和坚定的支持,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和永不停歇的监督。
在以上3件事上学会适时、适度地放手,并非放任不管,而是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,允许孩子做自己,孩子反而比我们想象得更有能力、更有潜力。
发布于:山东省新宝优配-杭州股票公司排名-全国前三配资-合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